大家看我国乡村振兴促进法,在总则的第三条讲得很清楚,要充分发挥乡村在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、保护生态环境、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特有功能。这里强调乡村所具有的特有功能,这种功能不仅是乡村自己所需要的,而且是城市发展也不可或缺的,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,不能离开的功能。我们讲城市有城市的功能,乡村有乡村的功能。现代世界、现代社会的城市,功能主要在于集聚和创新,集聚来自各方面的人才、技术、资金,在高度集聚的基础上,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创新,带动一个地区、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这是城市的功能。乡村的特有功能,更多的在于守护和传承,守护农业的基础,牢牢守住农业的资产和土地,我国提出“藏粮于地”,如果地都没有了,还藏什么粮;守护青山绿水、生态环境,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,这些功能只有乡村才有。讲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的特有功能,人类社会无论怎么发展,在我们看得见的未来,只有农村具备这样的功能。城市离不开粮食安全、农产品供给,国家也离不开,所以城市越发达,人口越多,越需要农村有强大的农产品供应能力。讲生态保护的特有功能,打开我国地图,真正的城市只占不到国土总面积的5%,而95%都是广袤的乡村,城市主要是绿化美化,谈保护生态,保护绿水青山,保护山水林田湖,主要的职责在乡村。讲传统文化,没有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文化不是从土里、从乡村生长出来的,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脉一定在乡村,中华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脉,只有农村的文明才是纯粹的文明,城市文明是融合的文明、交融的文化,纯粹的文明只有在乡村生长出来。所以说,乡村振兴关键是要振兴它的功能,而我们说乡村不灭,只要有人类社会,它就一定有城市,也有乡村,因此乡村是不灭的。乡村不灭的价值,就因为乡村有特殊的功能,如果它的功能被城市取代了,那可以不要乡村了,正在于这些功能是不可能被城市取代,所以乡村有永久的价值。第三个问题,产业振兴、产业兴旺如何推进。
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。推进乡村振兴6年时间里,各地做出很多探索,可以从中抽象出一些基本概念。乡村产业怎么做,我个人认为,乡村产业,必须以农为本。乡村振兴从它的功能来讲,首先必须是发展农业,如果没有农业这个根底,不从这个根底上长出其他产业,这个产业就没有必要到乡村去做。既然要在乡村发展产业,要让产业逐步发展和壮大,就必须从乡村的特性和功能出发,在这个基础上思考产业兴旺。根据各地各类产业发展实践,我总结大概有四种产业振兴的路径。第一种是延伸式。以农业为本,生产出农产品,就要让产业能够增值,能够吸纳更多的就业,所采取的基本方式就是延长产业链、提升价值链。在这个过程中,大家一定要非常清楚地认识到,任何一个村庄,想仅靠自己村庄生产的农产品占领市场,是做不到的,没有相当大的规模和产量,发展农产品加工,是很难打开市场、占领市场的。比如,从供给端看,在粮食主产区,生产面粉、面条、方便面的企业,在某种程度上讲,一两个县的小麦产量满足不了加工企业的原料需求量。比如,从需求端看,采购方首先会问供应方,可以供应的产量是多少,可以持续多长时间稳定供应。因此,从这个角度来讲,走延伸式的产业振兴路径,一定要和周围的乡村,甚至大规模的跨区域的乡村,走联合发展的道路,形成规模。第二种是嵌入式。现在有很多做法,拿最现代的理念和技术嵌入到传统农业的经营过程中去,信息化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嵌入。我国的四化发展区别于西方的四化发展,西方的四化发展是串联式,工业化、城镇化、农业农村现代化顺序推进,最后才有信息化,信息化进入到实际广泛应用,是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,信息化开始的那个时间,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迈向中期,城镇化则刚刚开始起步,农业农村现代化还没有开始,因此,我国的四化发展是并联式,是叠加式的发展。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无限的创新机会,可以把最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直接嵌入到最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去。去年底,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.4%,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接近73%。大家在电视里经常看到,到田间地头也可以看到,新农人操作无人机,在喷洒农药和化肥,这让小麦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97%,很值得关注的是,这97%不是家家户户买了农机,而是打一个电话购买服务就可以。无论是农业社会化服务,还是电商、数字农业、智慧农业,都是拿现在掌握的最先进的生产理念或生产技术,直接嵌入到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,就可以取得明显的成效、创新的效果。第三种是替代式。我们过去强调土地流转,推进集中规模经营,今年的数据显示,我国土地流转总面积在5.5亿亩左右,相当于全部农民承包地的三分之一,但到这个规模就基本上进展很慢了。这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,一是,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,对很多农民来说,感觉把土地放在自己手里,对自身的生存保障更有效,所以我就不再流转出去,放在自己手里,虽然有点损失,但可以从别的地方获得收入。二是,土地租金持续上涨,华北和东北种粮食的地,一亩地流转租金超过1000元,这么高的租金,流转土地的人,赚钱的空间很有限,流转的动力也就没有了。那么,为什么土地流转规模没有上涨,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并没有降下来?很重要的原因,是农民自发创造了农业社会化服务,并且大面积地推广。数据统计显示,今年上半年,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的土地面积是19亿亩次,耕种收等都分别算一次,我们匡算,大概是4亿多亩—5亿多亩的耕地面积,覆盖服务的农户有8900万户,而流转土地的农户是7000多万户,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已经比土地流转所覆盖的农户更多了。从这个角度看,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需双方其实是两类主体,可以说是两类经营主体,一类是拥有土地经营权的,最终拥有农产品的权利,另一类是服务主体,主要是为第一类提供托管、代耕等生产服务。这就很明显,出现了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替代传统农业劳动的这样的一个过程,用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,来代替传统的农作方式,而且发展很快。第四种是溢出式。水满则溢。乡村旅游就属于这种现象。乡村旅游发展好的并且有生命力的乡村,成为城里人愿意来的网红打卡点,不仅是一年、两年有城里人愿意来,而且持续地都有游客来。这个地方的乡村旅游效益,一定是建设农民宜居宜业和美家园的溢出效应。如果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当地农民,只是打造成橱窗、盆景,为了让外地人来看和玩,让上级领导来表扬,不是基于农民家园产出乡村旅游溢出效应,它的生命力就很有限,很难长远吸引城里人,乡村建设也花不起这样的代价。我看过的村庄中,有一些存在这样的现象,在村庄里到处是民宿不假,但从村头走到村尾,没有一个是本村人,都是租给城里人来经营,农民不在这个村庄,这个村庄的内在和根本就没有了,时间一长,这个地方就没有生命力了,大家也不愿意去了。文化上的事情,乡村旅游也是文化,一定是农业农村自身发展的一种溢出效应,如果单做一个,一定只是橱窗和盆景,一定没有多大的生命力,更不可能是各地都发展的。我国50多万个行政村,包括了两三百万个农村居民点,首先要清晰认识到,不是说每个村都适合发展乡村旅游。对有资源条件的村庄,要进行系统的规划,要让农民在里面继续生产生活,成为一个中国农耕文化活着的村庄,才可能持续产生乡村旅游的溢出效应。这就是溢出式。一个乡村到底适合什么产业振兴路径,这四种路径是抽象出来的基本概念。在实际发展中,只能从当地的实际出发,所在村庄和区域,有什么资源和禀赋,在这个基础上去发展,但要把握一个原则,我认为,这个原则就是以农为本,通过延伸、嵌入、替代、溢出这四种路径,找到适合自身产业发展的位置。